最后一段用gpt-4o生成的,笑死(

语言是可以代表不同含义的,它只是符号的堆叠,在不同语境下存在着不同特殊含义的阐释。

技术爆炸可以代表技术的飞速发展,代表一种迅猛的发展势头,进而引申出生产力的快速提高,导致生产方式的变革。然而同时,“爆炸”一词本身也隐含一种危险性,一种能量的释放,火与光的冲撞,产生我们所认定的事物与宏大叙事下秩序的崩塌、瓦解、碎裂。

为什么选这个词作为标题,也是想表达这种二义性。

从生成式模型的角度入手,大模型的引入带来了AGI的浪潮,艺术创作的机理被进一步的“解构”和挑战:一种在庞大算力支持下的随机数据生产是否与所谓“创作”相吻合?创作本身又是先于创作物而存在的,还是在创作物生成之后再将那个庞大的意识幻影投影到这份作品之上,让这份被阉割过后的产物成为那份情绪虚影的墓碑。我不知道。AI本身仍然太过未知,从可解释性入手,我们仍不清楚为什么所谓模型权重下存储的矩阵隐藏的信息是这样的,浮点数的权重为什么能够代表一本完整的百科全书?为什么这样从固定数据集中得到的模型面对新兴知识开始了胡编乱造和思维扩展?大语言模型对我们来说仍然是一个黑盒,使得我们的观测转化为一种不确定的等待,等待这个魔盒为我们吐出更多“知识”。所以AI更像是一件兵器,一个工具,仍然被人们所用,在与日常、工作、劳动的交互中仍然需要人类本身的“确认”,对辅助结果的确认。这种确认或许是人类理性与尊严的回归。

技术和很多东西一样,作为一种新兴升起的事物,似乎总带有倔强的生气,向着古老的秩序体系发起不屈的挑战,盘根错节的藤蔓从意识的土壤中寻得养分,再去掀翻那些高楼与圣堂。从市场角度来看,所谓“智能助手”、“端侧智能”如雨后春笋般遍地生长,疯狂地挤压着创作者和工程师的生存空间。大量低质廉价的“艺术创作”取代了原本占据这部分利润空间的大多数。如同暴风肆虐一般,旧有的创作市场秩序和就业信条被无情击碎,而新的秩序又在技术的不断迭代中再次碎裂又重建。工作效率的提高带来了新岗位的减少,进而出现就业市场的饱和,内卷程度加大,学历的再度贬值,这是一套完整的逻辑。

所以呢,我们该做什么?作为it行业的参与者,我们当然应该拥抱AI,但只是这一步太过简单。一层又一层复杂繁琐的封装早已为使用者减轻了门槛,因而输入与输出其中发生的转化与各组件之间关系才应当是我们需要深度挖掘的。举例而言,网络传输如何运作,服务器模型如何适配,请求处理如何分散到更多机器上进而实现更好的吞吐量。这如同分析一个精美绝伦的建筑是如何一步步建构而成的。计算机是一种贯彻实用主义哲学的学科,我们将问题在偏物质层面的现实生活中定义,再通过具体方式进行解决。这当然是一件好事,只不过时代决定目前我们的最大问题仍然在心灵层面,我们的大战是心灵之战。如何在一层层抽象,一层层能指的链条之后去直面真实的虚无,并创造性将其转化为真正的意义,才是我们在工作生产过程中应该做到的。把困难本身作为自我提升的工具,忠于自我与内在而不是由外在事物所定义。

思维需要一次爆炸来使得我们从某些旧框架中解脱,当然是暂时的解脱,符号的限制仍然将我们困在一套完整的叙事逻辑当中,但这种适当的跳脱是必要的。它让我们从一种外部的“凝视”解脱出来,从自我的价值看待事物本身。有追求欲望当然是好事,然而不应落入贪婪的复杂追求链条当中。欲望客体永远在主体接触的瞬间失去了其光泽,而崭新的,新生的价值又再次建立,超脱于符号本身的建立,那才是自我的国度,荣耀,权力,国度都是你自己的。

时代构建了许多,造就了更多形象,同时也要求我们拥有更强的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未来的就业竞争中,单纯依靠传统的技能积累已不再足够,创新思维、跨学科的能力以及对新兴技术的快速掌握将成为决定职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作为IT专业的学生,我要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边界,提升创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国家的科技进步、社会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